驱车行驶在林间公路上,两旁繁茂的果园一眼望不到边际;漫步林间,只见一颗颗嫩绿的幼梨挂满了枝头,若不是脚下松软的黄沙提醒,怎么也联想不到这里曾是黄沙滚滚的不毛之地。
“你看这一大片原来都是茫茫沙丘,风一吹流沙漫天,每年得有半年的风沙天。现在都种上了梨树,有风也起不了沙了。”78岁的老职工葛德光回忆说:“做梦也想不到,今天能成为春观花、秋赏果,天蓝水清的果海绿洲。”砀山县园艺场的1.8万亩果园,就分布于黄河故道两岸10.5公里长范围。经过60余年以淤压沙,栽植泡桐树固沙防风,种植果树发展现代农业及水果产业,在昔日寸草难生的黄河沙滩上,打造出万亩标准化果园。
“我们脚下站着的这块土地能有‘世界梨都’美誉,正是得益于植树造林、防风固沙。”眺望黄河故道两旁一望无际的绿色,砀山县林业局局长李建华介绍:“结合梨花节、酥梨采摘节,拓展森林旅游,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,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。”
如今砀山县拥有百万亩连片生态果园,森林覆盖率高达70%以上,利用黄河故道的沙土发展沙土特色休闲运动产业,打造的砀山马术赛道成为全国马术比赛“十大黄金赛道”之一。根据2015年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数据,全县人工固定沙地总面积3.9万公顷,土地沙化由扩展转变为持续缩减趋势,实现了由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
“今年,县政府投资3000万元,对黄河故道南北两岸15公里河堤进行绿化,已经栽植银杏、水杉、楸树、白蜡、旱柳、苦楝、雪松等5万多株乔木和上万株灌木。打造四季有景黄河故道生态景观项目,防风固沙,改善沿岸生态环境。”李建华说。
省林业局副局长齐新介绍,根据2015年全省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,我省总面积达17.1万公顷的沙化土地,主要集中在萧县、砀山、谯城区、界首、太和等8个县(市、区)的黄河故道及支流区域,该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、生态系统较为脆弱。近年来,经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、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,基本遏制了我省皖北地区土地沙化。目前有15.62万公顷采取了沙漠化防治工程和生物措施,其中人工造林面积5.76万公顷,占我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3.68%。
农田林网化,防风固沙促进稳产高产
“每年5月中下旬常有干热风发生,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,一般年份减产5%~10%,严重者可达20%以上。村民先后栽过白蜡条、簸箕柳等来治理移动沙丘,都未取得很好的效果,一刮风黄沙漫天,沙丘就移动,很难种成庄稼。”年近八旬的砀山县官庄坝镇刘楼村村民张九爱告诉记者,2000年以来,结合长江防护林、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,全村栽植优良品种杨树20多万棵,林网连片面积超过6000亩。现在粮食产量提高了,林农们还在林下养羊、养鸡、养鹅、养殖金蝉,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明显。
我省在黄河故道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地区,以林为主,农林水综合治理,建立环路林、环村林,构建稳定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,防风固沙,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。
濉溪县百善镇通过“推磨转圈、滚动治理、一年一片”,沟、渠、路、林、田、村综合治理,共建成农田林网1.18万公顷,建网率达90%以上。综合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,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,林网区小麦产量比林网外平均亩增产7.5%~10%。
宿州市埇桥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近亿元,用于发展林业生产和防沙治沙工程,并吸引社会投资数亿元。目前,全区共流转土地12万亩,发展防护、用材林和经济林。
萧县在黄河故道等沙化地区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防沙治沙项目,在重要河道两侧实施长防林工程,推进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,使昔日的荒沙地、低产田成为林带环绕的高产农田和硕果累累的经果林。
治沙产业化,生态发展之路越走越宽
资料显示,荒漠化被称为“地球的癌症”,它占据着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/4,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和地区、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。作为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缔约国,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,在应对土地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。今年2月,美国NASA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,20年来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主要归功于中国,而这其中42%的贡献来源于植树造林工程。
我省通过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,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效果。2018年,我省出台的《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》明确要求加大黄河故道及周围沙化土地治理。经过多年摸索,我省沙化区坚持因地制宜,依靠龙头企业推动,在沙地上建果园、种药材等多种经营,形成治沙产业,走治沙产业化发展道路,涌现出了一批林业专业乡、专业村、专业户,大大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。
太和县推进产业化治沙造林,重点栽植绿化苗木林苗两用林,同时开展林下种植、养殖,合计投入超过1.2亿元,净收益超过2.3亿元。全县现有板材加工企业430家,年加工产值超过82亿元,新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56家,实现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“多赢”,目前正在积极争创“国家森林县城”。
砀山县通过防沙治理带动林业产业的发展,如今果园连片面积近百万亩,林农收入持续增加。特别是2013年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以来,全县累计流转土地9.6万亩,重点栽植黄桃、苹果等高效经济林和林苗两用林,净收益超过6.3亿元,取得了良好的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效益。全县涌现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96家,葛集、良梨、唐寨等乡镇经济林占比达80%以上。
“沙丘变良田果园,低产变高产稳产,生态环境改善,种植结构优化,多业融合发展,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。”齐新说。
推荐阅读:
(来源:安徽日报)